名号之辩
可能是我做行销有几年,听惯了许多似是而非的头衔虚名,再加上我研究历史透 彻,太多是非成败转头空、转瞬间强虏灰飞烟灭的事蹟读透了,自然不敢对一个 成立于 20 世纪下半叶的年轻大学妄给「最好」之「尊号」,的确,很多曼海姆前 人生活报告都铁口直断曼海姆有德国最好的商学院,但我觉得这个「虚名」还经 不起时间之历练,我只敢说他拥有「号称」最好的德国商学院。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德国人对商学的态度。二战前德军高级将领最常见的名号就 是 von(这其实是将封地内化的贵族姓氏,表示某某人 from “von” 哪裡哪裡);现 在德国是废弃贵族制度与拒绝军国主义的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自然这种 生而不平等的历史遗迹已不复见,如今德国企业家裡面最常见的头衔又是甚麽呢? 是 Dr.-Ing (Doktor Ingenieur)工程学博士。例如:钢铁与重工业巨头蒂森‧克鲁伯 (ThyssenKrupp) CEO 是 Dr.-Ing. Heinrich Hiesinger;宾士(Mercedes-Benz)母公司戴 姆勒(Daimler AG)CEO 是 Dr.-Ing. Dieter Zetsche。
当然大部分没头衔(没拿到博士学位)的人就另说(但工程背景 CEO 在德国还是海 了去),德国是会特别把工程特别标明出来的,一般写个 Dr.就得了,但德国人可 不吃这一套,Dr.-Ing 前后都不能少,事实上今天德国很多网站填基本资料时也会 有这个选项。
德国是把工程摆在第一位的国家,工程是德意志民族的一种信仰,製造业是支持 与维繫国家经济命脉的泉源,German-Engineering 不只是一个名词,更是一种文 化(至少对德国「国产品」来说,那些打著德国旗号的代工品就不待言)。既然一 个如此重视实作与生产的国家,自然对那种他们认为如同「上嘴皮碰下嘴皮」的 学问不以为意,由此可知即便商学再好,于文化于民族上已经矮了一截。
坦白讲,我正是因为对德国机械工程的仰慕,才想到德国交换,特别曼海姆又是 德国一流的工业大城,更是卡尔‧本茨”宾士”(Karl Benz)发明世界第一辆汽车的地 方(直到宾士与戴姆勒合併为 Daimler Benz AG,宾士仍在早年 logo 上标记 Benz Mannheim;在斯图加特的宾士博物馆处处可见),对一个以汽车为最大兴趣的人 来说,来到曼海姆简直就像到麦加(Mecca)朝圣一样;至于什麽号称最好不最好, 对我而言并无太大意义。
全世界第一台”三吨半”货卡(其实只有三吨),1912 Benz 3 Tonnen Lastwagen, 该车后斗就印著巨大的「宾士-曼海姆」字样 (摄于:司徒加特宾士博物馆,Mercedes-Benz Museum, Stuttgart)
顿悟
而我来上学后很快就感受到这个「最好」的来源,应该说曼海姆是云集「德国最 好的商学本科暨研究生专业学生」的大学。基本上这裡的商科课程都非常硬,想 轻鬆过关门都没有。好吧,就算课程进行轻鬆,但这裡多数是一试定江山的超刺 测验激模式。如果你最后考试考砸了,那可就「谢谢再联络了」。我猜想也是因 此曼海姆才将选课与考试分开,考试还得在期中另外注册,大概就是让你掂量一 下自己的实力再上战场。而且这裡的出题概念是「一分钟等于一分」,答题要写 得又快又准(假设你背了一堆全写上去,文不对题也白搭,没有墨水分数这回事), 这对于心思缜密,精于计画的德意志民族简直玩似的,稍微瞄一眼他们写卷子的 模样还以为是在练吸星大法,其全神贯注,我等甘拜下风!
但也不是每个本地生都玩得得心应手,中箭落马或铩羽而归者也不在少数,所以 每到了考试週曼海姆的学生就会开始闭关苦读,甚至有些比较「学霸」几乎每天 都闭关苦读,仅以穀片与鲜奶度日,如同把宿舍当「思过崖」苦练「独孤九剑」。
若说见微知著,曼海姆的商学水平应该是一流的,即便教学不见得顶尖,但学生 绝对是德国本土裡面难找「心向商学」的盖世英豪!
理想与现实
曼海姆的学生素质的确令人啧啧称奇,但更令我个人称奇的是这个城市本身。 我的天啊,这裡简直就一个大工厂;我刚来还想说这哪裡是欧洲阿,根本林口 工业区嘛!更逗的是学校文宣说:在宫殿中读书...其实这宫殿规模也大概就山 东曲阜孔庙奎文阁加上杏坛一般的规模。
这不怪学校本身,因为做行销的总得说点故事,当然说扯就吹了。而多数人又 不懂神圣罗马帝国(Holy Roman Empire)的複杂历史,自然会把他跟像凡尔赛宫 (Château de Versailles)之流的中央集权帝国一线宫殿比拟(何况就算没去过凡尔 赛,电视也看过不少吧),自然难掩失望之情,非也非也,宫殿的确是小了点, 但曼海姆确有其故事(后述)!
真令我比较失望的是,曼海姆这个城市除了中心环形(Quadrate)以外,其他地方 工业区色彩非常浓重,即便居民楼看起来也不知被烟囱给洗刷过多少次了,特别 是当你坐电车往北走,一路上看到的都是各大工厂,像 Alstom、Roche、Mercedes Commercial Vehicle 等等。但我觉得发展工业也无可厚非,前面提到德国就是製 造业特强;其实我深深觉得曼海姆可以好好地把莱茵-内卡(Rhine Neckar)河流域 的工业发展做一个博物馆对世人呈现,搞不好还可以去申请 UNESCO 世界文化遗 产;但整个曼海姆留下的纪念性遗迹只有位在市中心「水塔」(Wasserturm)附近 的 Karl Benz 纪念碑。
德意志历史概述
曼海姆位于莱茵河(Rhine)与内卡河(Neckar)汇流处,由于前者沿岸几乎是欧洲工 业的命脉,后者沿岸可说是德意志西南方工业命脉,自然这裡成为一个工业区聚 落不难想像,毕竟几百年前就这麽一回事了,在德意志国土製造业仍然欣欣向荣 的今天,想转型?开玩笑!特别是在曼海姆「对面」隔一条莱茵河还有一个叫路 德维希港(Ludwigshafen am Rhein)的城镇(其实原本就是曼海姆城区的港口,只是 今天他刚好被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分到另一个邦-莱因‧普法尔兰,Rhineland- Palatinate),它可是德国乃至世界最大化学公司之一 BASF(巴斯夫)的隆兴之地, 据说 19 世纪中巴斯夫原本也是根基曼海姆,但当地议会觉得这个做化工的污染 太大,就把他们赶到河对岸的路德维希港,从此以后 BASF 便深根茁壮直至今日。
曼海姆的工业导向大概叙述至此,现在来讲讲曼海姆的历史,但要讲「德国」历 史前,还得先做一点澄清。
首先「德国」(Deutschland)这个字多数时间是一个「地理名词」而不是国家,真 正意义上达到统一的就是 1861 年在德皇威廉一世(Wilhelm I)领导的德意志帝国 (Deutsches Kaiserreich),当然这个政权在一战后就宣告瓦解。今天的德意志联邦 共和国是由二战后英法美佔领区独立而来的联邦德国(BRD,俗称:西德)与前苏 联附庸-民主德国(DDR,俗称:东德)于 1990 年合併而成的新政权,但基本上仍是 以西德为运作主体,虽说统一德国另立了新首都(统一柏林)以及修正了基本法但 还是不能否定是西德「吸收」东德的本质。
两德统一示意图
(来源:“Flag map of Germany (separation)” -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Flag_map_of_Germany_(separation).svg#/media/File:F lag_map_of_Germany_(separation).svg 根据 CC BY-SA 3.0 授权)

那现在问题来了,1861 年以前还有 N 多年的历史...「德意志」究竟是怎麽一回 事?简单概括,西元后文明,德意志土地的历史依序是:罗马帝国(西)与日耳曼 部落(27-476)-日耳曼部落争鸣-法兰克帝国-查理曼帝国(卡洛林王朝)(c.a. 477- 843)-中、西法兰克帝国(c.a. 840-962)-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来因邦联(1806- 1813)-德意志邦联(1815-1866)。
这算是最最最最最概括的方式理解德意志历史「系统」,但是却绝对不能将这些 粗略分化的时间视为像古代中国之朝代,更不能将这些期间的组成分子视为一条 鞭由中央到地方的体系。简单讲统一德意志以前乃至欧洲到民族国家兴起之前的 君主体制就像中国的春秋战国,但这些国家间彼此消长得厉害,而且还常常透过 通婚兵不血刃取得继承权(欧洲天主教体系不倾向庶出,更坚决拒绝承认私生子; 例如时任英相的 David Cameron 就是英王威廉四世的私生子的曾孙,但他却不能 领「公爵」头衔,因为他曾祖没有合法地位)。由于每个爵位国家的条件不同,即 使是世系较为统一的国家(如:法兰西)也会产生天子「政令不出都门」之窘况(法 兰西最强大诸侯国-勃根地,Duchy of Burgundy 由南到北佔据王国 2/3 领土达 400 馀年直至 15 世纪中)。
德意志这些割据势力裡面最强的哈布斯堡王朝(House of Habsburg)主要角色是奥 地利公爵/大公(Duke/Archduke of Austria),但他们家族长年盘据神圣罗马帝国帝 位,势力最远到伊比利半岛(是故有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而最终统一德意志建 立德意志帝国的柏兰登堡-普鲁士系-霍亨索伦王朝(House of Hohenzollern, Brandenburg-Prussian branch)主要的根据地多数在今天波兰境内(如:柯尼斯堡, Königsberg)。更扯的是,远在东方的捷克(原波西米亚王国 Kingdom of Bohemia)曾 在 14 世纪诞生过一位雄主-查理四世(Charles IV, Holy Roman Emperor)。他不但身 兼波西米亚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还把神圣罗马帝国迁都布拉格,更订立著名 的 1356 金玺诏书(1356 Golden Bull)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位以法律形式确立为 由 7 个选侯(Prince Elector)中产生(但后世有没有照做又另说了,至少形式上确立 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得用「选」的)。除了这些世俗(secular)权力之外,还有一个 不可忽视的力量-天主教会;1077 年得罪了葛利高利七世(Pope Gregory VII)教皇的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Henry IV, Holy Roman Emperor)因为被教皇「驱逐出 教」而星夜从施派尔(Speyer)奔波至卡诺沙向(Canossa)向教皇磕头认错,史称卡诺 沙之行(Walk to Canossa);由此可见在 16 世纪宗教改革以前教会对欧洲的绝对影 响力。实际上哈布斯堡家能够在欧洲大陆所向披靡数百年很大程度跟他们与天主 教会裡应外合有关(另一个法宝就是拼命通婚),是此直到今天奥地利还是个虔诚 的天主教国度。
我在这裡讲了半天,只不过是为了「概略」的拼出德意志朦胧的历史图像,当然 不在乎的人也就觉得我在瞎扯,可是若你还有一点点企图心想要了解曼海姆的历 史,就必需得先接受德意志历史套路的洗礼,否则你永远只能坐井观天式怀疑与 纳闷这个只有山东孔庙 1/5 宫殿到底是怎样成为「一座宫殿」。
与海德堡争鸣
前面讲到了「选侯」与「普法尔茨」这两个关键字,曼海姆宫殿就是普法尔茨选 侯查理三世‧菲利浦(Charles III Philip, Elector Palatine)决定于 1720 年迁都曼海姆, 并且重新修建原本的佛里德里西堡(Friedrichsburg),而此前 6 百馀年普法尔茨的 「首都」一直在曼海姆东南方 20 公里远的古城海德堡(Hidelberg)。
其实选侯这个名词翻译很有问题(因为担任者也不是侯爵),但萧规曹随,实在也 没啥争论价值,更何况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靠「选」出来的机率也低,所以讨论这 名词的意义更不存在。只能概略的讲,拥有选侯头衔者大约等于「战国七雄」之 流的水平;依照金玺诏书,总共七个选侯分别为(三个神权、四个世俗)科隆(Köln) 大主教、美因茨(Mainz)大主教、特里尔(Trier)大主教、普法尔茨伯爵、萨克森公 爵、勃兰登堡边疆伯爵(Margraviate of Brandenburg)以及波西米亚国王(这份名单 在 17 世纪与 19 世纪都曾扩充与调整过,但也是徒具虚名)。
普法尔茨伯爵国的疆域变动频仍,不过属于欧洲封建贵族国的正常现象,他们实 际有效控制范围,约略就是今天海德堡、曼海姆到凯泽斯劳藤(Kaiserslautern)大 区域的范围。查理三世于 1742 年去世后绝嗣,跟其同属维特尔斯巴赫(Wittelsbach) 家族但不同分支的卡尔‧泰奥多尔(Charles Theodore)继位。他不但成为普法尔茨 选侯后来更因为同样理由继承巴伐利亚选侯。这位在曼海姆成长的新选侯还一度 想搬回海德堡,但 1762 年两次雷击引发大火焚毁旧海德堡宫,泰奥多尔将其视 为「天意」便将迁都一事作罢,也正是这一场大火导致今天海德堡城堡都还是个 半废墟状态。「天意」使得曼海姆得到妥善建设特别是卡尔积极投注大量资金于 「宫殿」建设之上。
但好巧不巧他老兄于 1778 年去继承巴伐利亚选侯的位子,这也意味著他可以搬 到巴伐利亚首府慕尼黑(München)去。既然能够搬到这种一线大城市,谁还在乎 自己原本的宫殿。卡尔也间接腰斩建设预算,直到卡尔于 18 世纪末逝世就再也 没有任何投入,而 19 世纪初普法尔茨选侯更永远消失在历史上,1803 年拿破崙 的法兰西帝国与魁儡政权莱茵邦联下的巴登(Baden)大公国瓜分了原本普法尔茨 选侯的领地。
今日曼海姆
所以其实今天的曼海姆宫殿会是这等规模,跟他本身背后历史因素有关,他就不 是那麽一个档次的政权建立的高规格宫殿。而儘管我熟读中外历史,但我亲临现 场前我还以为普法尔茨选侯很牛呢,虚位归虚位,但总有其价值吧!到了之后才 更印证「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选侯不但虚位可能实际状况还虚到骨子裡了!
所以当后来我去德雷斯顿(Dresden,前萨克森选侯国(Elector of Saxony 的首都)看 到他那个号称「仿凡尔赛」的茨温格宫(Schloss Zwinger)就没有发晕(实际面积也 大概就凡尔赛宫一造景喷泉那麽大),因为我已经了解到其实所谓「选侯」不过就 是这等货色!但这个道理也可以反向应用,例如说今天维也纳(Wien)的美泉宫 (Schloss Schönbrunn)规模就大得吓人,何况这个宫殿建筑还原本只是哈布斯堡王 朝的「夏宫」,这就彰显著过去奥地利公国及哈布斯堡王朝所控制的地盘远远超 越今天奥地利共和国的 8 万 3 千平方公里!
坦白说,今天能够看到曼海姆宫殿已经感谢上帝,由于德国是二战中遭受轰炸程 度最高的地区(谁叫他自己挑起的...),所以相对德国国内保存的历史遗迹也最少, 或著讲白一点,能够剩下一面牆就偷笑了。除了外表被燻黝黑的科隆大教堂之外, 大多数德国历史古蹟都是经历大规模修复完成的。而在 1941 年曼海姆也是盟军 重点轰炸城市之一,所以那个原本就不甚壮丽的宫殿,在战后还差点连一面牆都 不剩!若非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将资金投注于文物重建,恐怕今天就只剩「曼海姆 宫殿遗址公园」了!
德国两三事
以我在欧洲这几个月游历的经验跟其他过来人经验的总结,德国算是欧洲非英语 系国家(其实欧洲英语系国家就英吉利海峡上两个岛而已,一个共和国、另一个 君主立宪国)跟荷兰、比利时之外普遍英语最好的国家;当然由于即将在德国生 活的你也不是永远都会碰到能用英语沟通的人,所以一些基本的沟通能力还是应 该要具备,尤其是「是不是」、「可不可以」、「哪裡是」、数字这些文法一定要掌 握;我们应该庆幸的是,有时候当你开口跟德国人讲德语,但他发现你德语实在 太破,便会跟你讲英语,他们对英语的包容力远比西方那个「自由‧平等‧博爱」 的大国好多了。
我在来欧洲前,早听说打烊时间特早这回事,所以已经在台湾就做好思想准备, 甚至有每天都赶在商店关门前「广积粮」的打算。但实际来到德国后,发现德国 商店也大概都会开到 8 点,超市更有营业至 10 点者,但 9 点都是基本规格;唯 一比较令亚洲跟北美学生不适应的就是所有商店星期天一率关门,除了坚决宣扬 美国商业霸权主义的速食店跟星巴克是少数星期天会开门的;当然餐厅一般周日 都会开门。不过除非你实在不把花钱当回事,否则在欧洲的餐厅吃饭相当不实惠。
但德国的超市开门都特别早,7 点 8 点就开始营业了,其实只要准备好星期天的 存粮,大多数时间都可以安然度过。
德国若论其整体,在规格上著实是最优越的国家,试想能够在世界上经济最发达 的国家,享受二流的物价,跟第一流的产品(德国 Made in Germany 的产品也就卖 那个价钱,例如台湾卖到贵翻的「施巴」Sebmed 在德国一瓶 200ml 的洗髮精也 就 3 欧左右,台湾 3 欧也大概只能买到 Made in「东莞」的洗髮精...)。如果有幸 租趟车更能够体会德国的文明驾驶,按喇叭这回事简直荒唐,无论如何都会礼让 行人,而且德国的测速照相也少,基本上看到限速即时减速准没事,绝对不会有 陷阱,看到没限速的只要遵循「慢车不占用内线车道,不右侧超车」基本安全, 关于驾车方面,德国真是没话说!
很可惜的,我们最常使用到的交通工具「德国国铁」(Deutsche Bahn,简称 DB)却 不是那麽回事。基本上每一个来过德国的人无一例外都对 DB 感到失望,而且这 失望的情绪是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当然这也许跟我们对德国人「务实、效率、 守时」刻板印象有关,其实德国人的确非常务实,至于后面两项就见仁见智了。 但 DB 绝对是三项都缺乏,尤其是第一项,而且还时不时罢工。我刚到法兰克福 机场前两班往曼海姆的 ICE(德国高铁)就硬生生被取消,使我不少同学深受其害 (刚入境就遭逢震撼教育)。我第一次在德国远行往慕尼黑的车就迟到 35 分钟(没 打错,是 35 分钟!),虽然换了别班 ICE 去慕尼黑,但最终到达目的地还是迟到。 我 6 月初去乌尔姆(Ulm)风和日丽,又是平常上班日,一到月台就听到 ICE 迟到 15 分钟的噩耗。最扯的是我曾经在 DB 全国大罢工前一天去蔡司光学(Carl Zeiss) 总部,这一趟要换三次车,当天基本上每台车都迟到;更扯的是回程从 Aalen 往 司徒加特(Stuttgart)的车还被取消了,还好我可以做前一班过去,不然还真得在那 里过夜了!反正 DB 大小迟到甚至车次取消各种情况屡见不鲜,更令人难以想像 是他准点的定义,我曾经一次去司徒加特的 ICE 明明到月台又过了两分钟车却还 没来(但也没报 Delay),正当我怀疑时突然有阵阵风声,那班「其实没有准点」的 ICE 才「及时」Touch Down,当他草草上下客后就立马飞奔司徒加特了。而这个 还只是我个人经历,如果你综合被德铁凌迟的具体案例可能会有一卡车。来之前 请务必做好心理准备!
总而言之,放开心胸,好好的来交换一次吧!这个莱茵-内卡工业重镇及其附近 地区绝对有更多值得探索的地方,何况以上言论只代表「本人」立场,何不来体 验一回,创造自己的「感想」!